程乐松,男,出生于1978年8月,江西德兴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道教分会副主任,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联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1995年,程乐松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2002年,程乐松获哲学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程乐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程乐松受聘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正式开始其执教生涯。2011年,程乐松返回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并晋升为副教授。2017年,他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2019年,他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2020年,程乐松担任中国宗教学会道教分会副主任;次年,他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及北京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2023年1月8日,程乐松担任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同年4月9日,他担任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联络委员会委员。
程乐松的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方法、六朝及隋唐道教史、两汉思想史与早期道教、宗教经典诠释学。程乐松曾获“北京大学兴证全球基金奖教金杰出青年”称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并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程乐松共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并在中国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代表性作品有《耽玄与尘局:唐宋道教研究》《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观念史视角下的道教》《中古道教类书与道教思想》等。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程乐松出生于1978年8月,江西德兴人。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2002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03-2006年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学系,从事中古早期道教经典和思想史研究。2006年,程乐松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6年,程乐松受聘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正式开始其执教生涯,他在执教期间主讲《道教史》《魏晋道教研究》《解释学与宗教象征理论》《宗教心理学》等课程。同年,程乐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程乐松调回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并取得副教授职称。2017年,程乐松在北京大学取得教授职称。2018年,程乐松入选教育部青年人才计划。次年,他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2020年,程乐松担任中国宗教学会道教分会副主任,次年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北京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2022年起,程乐松取得“博雅特聘教授”身份继续承担教学与学术工作。
2023年1月8日,程乐松担任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同年4月9日,他担任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联络委员会委员。2023年,程乐松还时常去旁听中文系、历史系的课程,并学习拉丁文课程以加深对西方宗教的理解。
社会任职
主讲课程
程乐松开设的课程有《道教史》《道教与民间宗教》《道教研究》《海外汉学中的道教》《宗教学原理》等。
研究领域
程乐松的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方法、六朝及隋唐道教史、两汉思想史与早期道教、宗教经典诠释学。他的研究立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与信仰语境,以“宗教(信仰)的方式看待宗教”为基本立场,综合运用语文学与思想史方法,对道教经典的文本历史与特点进行阐释,旨在建构“中国文化史中的道教”的学术体系。
论文著述
出版书籍
论文期刊
外语掌握
获得荣誉
以上仅为部分列举,参考资料
人物言论
相关事件
2025年6月,程乐松毕业典礼致辞中的一句“生活的最大天敌就是不自觉地陷入虚假的表演——不是做自己,而是在表演别人眼中的自己”,被众多媒体转载。
2025年9月9日,程乐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学典礼上致辞,因“金句”频出引发热议,例如“任何高瞻远瞩的人生规划和十分精密的算计在时间面前不仅是脆弱的,甚至是可笑和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