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英文名:Guangxi Minzu University)简称“广西民大”,坐落于广西南宁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主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广西民族大学肇始于1952年3月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随后三易校名,于1953年2月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6月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2月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截至2025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有相思湖、思源湖和武鸣三个校区,占地3600亩。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8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7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4.3万余人。建有22个本科教学学院,开设8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科学技术史)、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广西一流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数学、法学)、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67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40多人。
在软科排名2025全国参考排名中,广西民族大学位列第252名。在2025年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广西民族大学位列第4名。
历史沿革
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
广西民族大学创建于1952年3月,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首届招收135名来自瑶、苗、壮、侗等9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建校初期,学校暂时租用南宁市博爱街二邑会馆作为校舍。校舍分为三进,面积约600平方米,兼具宿舍、教室、办公室、图书室、食堂等功能。学校开设多期行政干部训练班、干部文化班、壮语班,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学生对民族地区的了解。
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校址迁至南宁市西乡塘区,建筑面积扩展至4588平方米。1954年,由梁思成设计的大礼堂开工建设。1957年,学校面积扩展到20717平方米。
广西民族学院
1958年6月,学校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中国科学院原院长郭沫若为学院题院名。1960年下半年,广西民族学院先后创办政治、中文、历史3个系,设政治、汉语言文学、历史3个专业。学校成为一所拥有政治、汉语言文学、历史三个系,以及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个专修科,干训、预科两个部的多科性的高等学校,学生人数增加到979人,教职工人数增至300人。1963年9月,广西教师进修学院(现南宁师范大学)从广西民族学院分离。1964年,学校开办东南亚语种专修科,设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3个专业。1971年起,学校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审批、学校复审”的办法恢复招生,政治系、中文系、师训部、干训部招收首批工农兵学员达199人。此后在1972-1976年间,学校又招收1691名工农兵学员。
1981年12月,学校成为首批被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1995年,民族学专业被自治区列为广西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同年,学校首次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1998年10月,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广西民族大学
2006年2月,学校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学校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民族学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学校首次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资格。2023年9月19日,广西民族大学中泰(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西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会议室举行。2024年1月12日,广西民族大学文化研习基地正式启用。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建有28个教学学院,开设8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67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40多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广西八桂学者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百余人次。截至2025年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8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70余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6个广西一流学科,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广西民族大学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培育项目1个。截至2025年1月,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合作与交流
截至2025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与22个国家或地区的18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分别设立孔子学院,至今已累计招收来自全球84个国家或地区的2.5万余名留学生,派出近1.9万名学生赴外留学。先后授予柬埔寨前首相洪森、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名誉博士学位。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前首相洪森,越南前国家主席陈德良,泰国诗琳通公主,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前总理波松、现任总理宋赛·西潘敦等东盟国家政要都曾到校参观访问。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3年11月,馆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其中思源湖校区馆4.1万平方米、相思湖校区馆2.9万平方米、武鸣校区图文中心3.2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12月,图书馆有学位论文2098.96万册,音视频423310小时。东盟文献信息中心建有诗琳通公主泰文资料中心,越南语文献库,以及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原版图书及数据库。八桂文献信息中心收藏广西地方特色文献和除广西民大师生和校友之外的其他广西籍作者著述以及工作在广西的作者著述,含壮学文献信息库、壮侗语族语言文学数据库、广西作家库、广西世居民族视频库等。相思湖文献信息中心收藏在校师生著述、校友著述及其捐赠文献,包括广西民族大学师生及校友著述与捐赠文献、广西民族大学博硕士论文库、广西民族大学机构知识库等。截至2025年1月,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300万余册(含期刊合订本),电子图书580万余册,电子期刊360万余册。
广西民族大学博物馆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创建于2002年5月,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建构而成,展馆面积700平方米。主要分为历史文物展区、广西12个世居民族展区以及东盟十国民族文化展区。馆藏2000多件文物资料。是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学术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95年创刊。其主打栏目为科学技术史,主要刊登科技史、科技考古、科学哲学、科技战略、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传播、科技人类学、传统工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计算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国内科学技术史重要专业学术期刊。
学报先后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电子科技文摘》《人大复印资料》4家国家核心文摘所收录;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J)、美国《CSA》(CSA)的《环境科学与污染管理文摘》(ESPM)和《水资源文摘》(WRA)、美国的《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的《数学文摘》(ZM)5家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所收录;成为《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等国家核心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影响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学报先后获得2008年第六届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自然科学期刊;2015-2020年度获广西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广西十佳科技期刊”;2022年度西牛计划之优秀中文科技期刊;2023年第十届广西优秀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广西教育厅主管、广西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该刊坚持质量为本、学术至上,注重论文的学术独创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
学报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百强报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荣誉称号,系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2009年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0年获教育部科技司颁发“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期刊奖”。2024年1月,中宣部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人类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专栏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4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自2018年以来,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0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18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13项,东西教授的长篇小说《回响》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填补了广西在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上的长期空白。2023年,学校“基于多元需求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研究项目”获国家档案局颁发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学校排名
在2023年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广西民族大学位列第4名。
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广西民族大学位列第382名。
在2024年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广西民族大学位列第6名。
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广西民族大学位列第252名。
在2025年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广西民族大学位列第4名。
校园文化
校徽
广西民族大学徽志使用字母“M”(代表“民”)和“Z”(代表“族”)构成红、蓝、绿三层升腾的火焰,下方有“1952”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底色为浅绿色,外环上方“广西民族大学”是郭沫若先生的手迹,下方是“广西民族大学”的英文大写。
校训
广西民族大学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释义:要求学校师生在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努力提高自身境界的同时要尊重差异,在不同学科之间、学术之间、人与人之间做到和而不同,练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处理复杂事物的本领。
校歌
广西民族大学的校歌是由潘琦作词,傅磬作曲的《理想放飞相思湖》。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有相思湖校区、思源湖校区和武鸣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600亩。曾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
大礼堂
广西民族大学大礼堂竣工于1954年,由著名建筑学家(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丈夫)梁思成设计,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礼堂顶梁及楼檐雕画有广西少数民族共同认可的图腾:鸟、龙和狮子,礼堂顶楼楼檐和偏厦雕塑着56只和平鸽,代表了中国56个民族亲密团结。
非通用语种基地楼
非通用语种基地楼也叫公主楼,因泰国诗琳通公主于2006年4月8日为该楼“诗琳通公主泰文资料中心”揭牌,所以又被称为“公主楼”。是全泰国风情建筑,拥有独特的塔尖。
相思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传统建筑形式。因横跨相思湖而得名相思风雨桥。相思风雨桥全长40米,由三个塔亭和十二间桥廊构成,塔亭上刻着“国运昌盛,民族团结”八个大字。除了桥基为混凝土铸造,桥面以上基本全由杉木构建而成。另外,整个桥的桥檐外缘都画满了侗族传统图案,包括祥云、动物、芦笙等,全部依照侗族传统习俗建造,建桥的工匠也全部是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师傅。
相思湖校区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位于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东路188号,现有建设用地2136.14亩,目前已经建成52.43万平方米校舍。
思源湖校区
广西民族大学思源湖校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西路158号。
武鸣校区
广西民族大学武鸣校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发展大道1号。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资料来源:(更新时间:2025年6月)
历任领导
杰出校友
所获荣誉
2005年,广西民族大学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1年,广西民族大学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0年,广西民族大学获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称号。
2018年-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大学连续五年获评“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优秀单位”。
2022年,广西民族大学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4年,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25年5月23日,广西民族大学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