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源(1932年5月7日-2023年1月31日),出生于新加坡,福建安溪人,毕业于大连医学院(今大连医科大学),乳腺外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曾任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教授、首席专家,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当代医院终身名誉院长。
黄汉源从大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历任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普通外科学教授。黄汉源从1984年开始从事乳腺癌疾病治疗与研究工作,在中国较早建立乳腺癌胞浆甾体激素受体测定实验室。1986年,黄汉源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伊丽沙白二世医疗中心外科学系进修,获荣誉研究员称号。他发明的手术器械游离皮瓣尖刀在乳腺癌手术中游离皮瓣非常平整,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2023年1月31日,黄汉源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人物生平
早年与教育经历
1932年5月7日,黄汉源在新加坡出生,自幼受到父辈的教育和爱国华侨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占领新加坡,进行残酷的统治,黄汉源的父亲坚信“宁可做文盲也不到日本人办的学校读书”。日本战败投降后,黄汉源在1947年进入新加坡华侨中学就读。而后,黄汉源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与同学们商议并决定在学校升起五星红旗。当时的新加坡政府得知消息后,当即封闭学校并抓捕了校长。后来经过多次交涉,当局同意释放校长,允许学校开学,但前提条件是开除7名带头学生,并不允许新加坡任何学校接收他们,而黄汉源就是7名学生之一。
1952年,黄汉源在父亲的支持下,从中国香港转道广东省;4月20日,黄汉源成功抵达北京,而后由北京侨联安排到东堂子胡同居住;7月,在北京侨联的帮助下到大连中学继续读高中,后考取大连医学院医疗系。
工作、进修与入党
1959年9月,黄汉源凭借优异成绩被北京协和医院招收,此后历任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普通外科学教授。曾多次参加赴湖南、湖北的医疗队,推动了基层群众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
1984年,黄汉源在中国基本外科奠基人之一曾宪九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乳腺癌疾病治疗与研究工作,潜心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探索和研究。1986年,黄汉源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伊丽沙白二世医疗中心外科学系进修,获得荣誉研究员称号。20世纪90年代,黄汉源以手诊水平高而广为人知,于1998年首次在临床上未用任何其他诊断手段的情况下,确认过直径仅0.7cm早期乳腺癌。退休后,黄汉源仍长期坚持在医疗一线工作。
2021年10月1日,黄汉源向党组织正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22年10月,时年90岁的黄汉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逝世
2023年1月31日,黄汉源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主要成就
临床成果
20世纪80年代,黄汉源率先在中国组建了乳腺外科专业组,建立了中国乳腺癌甾体激素受体实验室,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打下了基础,并通过临床研究改良了传统的乳腺癌手术步骤,大幅缩短了乳腺癌的手术时间。
2000年后,黄汉源开始专注于浆细胞乳腺炎。他将腺皮瓣转移术应用于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中,创造性地将手术治疗与乳房整形一体化,并将复发率控制在2%以内,技术远超国际水平。黄汉源曾在四年间完成540余例浆细胞乳腺炎手术,成功率达到98%。他发明的手术器械游离皮瓣尖刀在乳腺癌手术中游离皮瓣非常平整,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
学术论文
黄汉源的研究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中华乳腺病杂志》等学术期刊。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论文:
学术任职
曾任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评审专家。
社会活动
2009年,由黄汉源教授与北京协和医院乳腺中心策划的协和粉红花园正式成立,旨在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乳腺癌患者了解病情,提高信心,同时把预防作为重点,广泛播传递“珍爱乳房,关爱健康”的理念。
荣誉
影响与评价
黄汉源受到较多关注,在抖音拥有985.4万粉丝,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品牌栏目《晚间新闻》曾于2021年在中国中国医师节当天以《九旬医者黄汉源:真放不下这把手术刀》为题进行专访报道,展现了黄汉源的日常工作场景,以及患者对黄汉源的感激之情。黄汉源荣获2015年度协和杰出贡献奖时,获评“术业精进无穷期,探索没有休止符,黄老将人生写成一部大作,翻页处总见经典。”北京协和医院还在2019年为他举办了行医60周年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