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男,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陕西省,祖籍上海市,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院,《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环球时报》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任《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
丁刚曾做过工人,当过老师。从1990年起,他先后任《人民日报》驻瑞典、欧盟(比利时)和联合国(纽约)记者、国际部副主任。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他成为首先进入现场的中国记者之一,采写的报道获中国国际新闻一等奖。2006年,丁刚被《环球时报》聘为高级顾问。2011年起,丁刚先后任《人民日报》亚太中心分社(泰国)首席记者、《人民日报》拉美中心分社(巴西)首席记者。2016年1月,丁刚被聘为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光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20年4月,丁刚与包启挺等100名中国学者联名在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上刊发《致美国社会各界的公开信》。2022年10月,丁刚受邀为西安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做线上专题报告。2025年9月12日,丁刚发表时评《查理·柯克不是马丁·路德·金》。
丁刚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其撰写的评论和报道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06年,丁刚撰写的《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获得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首获此奖的网络评论。其评论《中国媒体是谁的喉舌》曾受时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好评。丁刚的主要著作有《二战,在寻访中》《脱美国化——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定位》《中国方向》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20世纪50年代,丁刚出生于陕西省。早年曾做过工人,当过老师。1982年,丁刚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87年,他毕业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硕士。
职业经历
从1990年起,丁刚先后任人民日报驻瑞典、欧盟(比利时)和联合国(纽约)记者、国际部副主任。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他成为首先进入现场的中国记者之一,采写的报道获中国国际新闻一等奖。2006年,丁刚被《环球时报》聘为高级顾问。同年,他撰写的《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获得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首获此奖的网络评论。
2010年,丁刚被聘为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2011年起,丁刚先后任人民日报亚太中心分社(泰国)首席记者、人民日报拉美中心分社(巴西)首席记者。2016年1月25日,丁刚被聘为基金会光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19年11月,丁刚作为活动嘉宾参加第三十四次长安街读书会暨“中华复兴 世界未来” 集体读书学习活动。
2020年4月,丁刚与包启挺等100名中国学者联名在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上刊发《致美国社会各界的公开信》。2022年10月19日,丁刚受邀为西安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做题为“行走五十国看中国形象——一个中国记者对国际传播力的观察”的线上专题报告。2025年9月12日,丁刚发表时评《查理·柯克不是马丁·路德·金》。
社会兼职
研究领域
丁刚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
主要成就
丁刚在多年的工作中,他的足迹遍及欧亚非30多个国家,撰写的大量报道和评论产生了广泛影响。2009年,他撰写的“为什么我不再看《华尔街日报》”被中外媒体广泛引述。
发表时评
仅收录部分,参考资料:
出版著作
仅收录部分,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