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丹战争(Danish-Prussian War,1864年2月1日—1864年10月30日),又称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Second Schleswig War),德国称为“德丹战争(German-Danish War)”,丹麦称为“1864年战争”;其又称为奥普丹战争、丹麦战争、荷尔斯泰因-石勒苏益格战争。它是1864年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对丹麦发动的一场战争,是19世纪中叶奥托·冯·俾斯麦完成德国统一的三次王朝战争中的第一次战争。
1863年底,丹麦国王颁布了一部新宪法(即“11月宪法”),把石勒苏益格划入丹麦版图。此举立即引起德意志人的反对,在全德出现爱国热潮,最终导致普丹战争爆发。1864年2月,普鲁士和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总兵力达8.1万人,而丹麦陆军兵力约为3.8万人。在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军事攻击下,7月丹麦投降,8月签订了《维也纳和约》。丹麦将荷尔斯泰因、石勒苏益格分别交给奥地利和普鲁士王国管理。奥地利占领了远离本土且隔着普鲁士的荷尔斯泰因,为普鲁士挑起对奥战争提供了借口。
战争背景
德意志
时代背景
1815年,拿破仑·波拿巴在滑铁卢战役中惨败。欧洲各国列强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确定欧洲秩序,德意志成为了一个名为德意志邦联的松散组织,其中包括1个帝国、5个王国、1个选帝侯国、7个大公国、9个公国、10个侯国、1个伯爵领地和4个自由市,共计38个成员。
19世纪的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邦的货币体系、度量衡、税收制度、商业法令五花八门,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和资本的流通。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强烈冲击了德意志的封建制度并刺激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觉醒。德意志进入“大改革”时代,普鲁士王国在改革中迅速崛起。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通过“补偿原则”,获得了华沙大公国的波兹南和萨克森公国的部分领土,其疆域扩展至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1818年,普鲁士颁布新的关税法,实行统一税制,取消其境内林立的税收关卡。其后,普鲁士又相继与邻近多个邦国签订关税协定,建立统一市场。1834年,在普鲁士的主导下,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成立。崛起的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境内唯一可与奥地利匹敌的力量,并同奥地利展开对德意志统一运动领导权的争夺。在德意志统一问题上,设在法兰克福的德意志邦联议会内分为两派。“大德意志派”是亲奥地利的保守派,主张以奥地利为首来统一德意志,像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时代那样由奥地利统治着分裂的德意志各邦。奥地利与南方各邦支持“大德意志方案”,即新建的德意志国家与一个完整的奥地利帝国并存,两者建立某种特殊的纽带关系。“小德意志派”主要包括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中部、南部的自由派,主张把奥地利排除在外,以普鲁士为首,组成新的德意志联邦。这条道路被称为“小德意志方案”。两个方案的实质区别就是奥地利在统一后的国家中有无一席之地。奥地利自1848年革命后恢复了专制统治,且境内民族混杂,不愿冒着刺激非德意志人,掀起民族起义的风险来统一全德。而普鲁士不仅有统一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有统一全德以发展资本主义的意愿。
经济背景
工业经济:1848年革命失败后,德意志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德意志工业总产值从1850年到1870年,增长1倍多,重工业部门的产量平均每10年翻一番。1850年煤的产量为700万吨,1860年为1700万吨;铁的产量从1850年的20万吨,到1860年增长为50万吨。一些大企业也发展迅速,如埃森的克虏伯钢铁厂,1850年只有工人和职员700人,1860年就扩大到2000人。在轻纺行业,1849年机器织布机为5018台,到1861年已经增加到1.5万多台。从前德国出产的羊毛大部分出口到英法两国,到1859年国产羊毛仅够本国工业生产需要了。铁路发展更具规模,1860年全德铁路为6040公里,到1870年就发展到19500多公里。国内外贸易也有很大发展,以对外贸易为例,1846~1870年,外贸周转额由11亿马克上升到42亿马克,增加了2.8倍。银行业的发展出现高潮,1853~1857年,普鲁士新开银行的股本总额达6亿马克。一批世界级的大银行纷纷建立起来,如贴现公司,达姆斯塔特银行,中德信贷公司,柏林商业公司,德意志银行等。
农业经济:1850年3月2日,普鲁士王国政府颁布了《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降低了农民赎免封建义务的赎金额,允许农民通过出让部分土地的办法赎免封建义务。普鲁士政府还设立了土地银行,向农民贷款,这就加快了农民赎免封建义务的进程。1850年到1865年,普鲁士共有64万户农民办理了赎免手续。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地主从农民手中掠夺了大量的赎金和土地,据统计,仅易北河以东的农民在1815~1865年的50年中,为免除封建义务缴给地主的现金高达10亿马克,土地11.3万路易斯·摩尔根。这就使容克地主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现金,改变土地经营方式,使用雇佣劳动力或采用机器生产,也为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千百万农民摆脱了封建的依附枷锁,获得了人身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愈来愈多的地主把庄园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农场,他们雇佣工人,采用机器,使用先进技术,改良土壤,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有的地主还因地制宜,开办了酒厂、面粉厂、制糖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少数富有的地主甚至投资于铁路、建筑和证券交易。使许多地主转化为工业资本家。
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内各邦分裂割据状态成了一种严重的阻碍。各邦之间关卡林立,货币、度量衡、商业法律都不统一,阻碍了商品的流通,更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扫除这些障碍、建立德意志民族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德国的统一已经刻不容缓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政治军事背景
1857年,赫尔穆斯·冯·毛奇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通过加强总参谋长实权对所有军事指挥事务均行使管辖权的方法,逐渐把总参谋部改造成一个各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老毛奇还担任了国王的最高军事顾问,通过这项措施,总参谋部成了最高军事指挥机构。
1862年9月24日,政治家、外交活动家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上台后,便开始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力推行他的“铁血政策”。
1862年10月,俾斯麦宣布议会休会,开始了德国无议会统治的俾斯麦军事独裁时期。他还在不经过议会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征税,甚至把国家手中掌握的铁路股票等大量出卖,以便推行军事改革计划。俾斯麦把普鲁士军队的人数增加了几乎近1倍。步兵由45个团增加至81个团,骑兵由38个团增至48个团,炮兵由9个团增至18个团。兵役改为3年。军队不仅配有新式武器,而且采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老毛奇的新战略战术。奥托·冯·俾斯麦利用这支武装力量,激发出了德意志的民族情绪。
政府为了压制不同舆论,下令限制新闻出版自由。俾斯麦为了使国内政局安定,与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领袖费迪南德·拉萨尔勾结,并达成协议。拉萨尔保证,他领导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全力支持俾斯麦的统一计划。与此同时,俾斯麦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使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普鲁士王国极为有利。
地缘历史
石勒苏益格一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丹麦南部的两个属国。原本是两个独立的公国。南部荷尔斯泰因的居民以德意志人为主,北部石勒苏益格的居民则以丹麦人为主,但这一地区深受德意志文化的影响。这两块地方曾是罗马帝国的领土,但后来却被丹麦管辖。两个小邦的归属权问题,于是成了一笔糊涂账。
1460年的《里伯条约》旨在解决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两个公国的继承权问题,条约宣称两地永远不能分割。不过,这两个地区后来的历史却截然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人口构成有很大的不同;石勒苏益格在宗教、语言和种族起源上都更接近丹麦,是丹麦王室的封地;而荷尔斯泰因是神圣罗马的封地,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人的封地。这两个公国之间以及与丹麦王国和德意志邦联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拿破仑·波拿巴的处置方案中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815年,荷尔斯泰因并入德意志邦联,但仍在丹麦王室的管辖之下;而石勒苏益格,还包括完全由德意志人组成的乡村小公国劳恩堡(Lauenburg),则仍然是丹麦国王的属地。
1848年,丹麦当局颁布了新宪法,将石勒苏益格、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及邻近的劳恩堡这三个公国并入丹麦。结果,引发了一场暴动,随之而来的是普鲁士王国的军事干涉。1852年5月,在伦敦签订的一项国际条约再次确认了三公国战前的地位:根据王朝原则,它们被归还给丹麦国王,但条约明确禁止三公国并入丹麦。
国际背景
克里木战争以后,俄罗斯和奥地利关系恶化。1859年法国和意大利对奥地利战争以来,法奥矛盾日益加深。英法海底隧道在克里木战争以后,在近东也开始发生摩擦。1856年巴黎和约以后,俄国总是站在西方列强的对立面。1863年,波兰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起义,英、法、奥对俄国的波兰政策提出抗议,这给了奥托·冯·俾斯麦一个好机会,他站在俄罗斯帝国一边,派兵封锁波兰边境,阻止起义者越入普鲁士境内,还与沙俄签订了《阿尔文斯勒本协定》,同意沙皇俄国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越过边境追捕起义者,以此来换取俄国的支持。由于欧洲列强的勾心斗角,英法俄不能联合行动;奥地利在欧洲已经孤立。俾斯麦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奥地利采取恫吓和利诱相结合的政策,对俄罗斯则尽力使它保持中立,以延缓法国对普鲁士王国的袭击。同时,保持同英国的关系。在这种有利的国际形势下,奥托·冯·俾斯麦开始推行统一德国计划。
战争起因
1863年3月,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又译腓特烈七世)再次进行将石勒苏益格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并入丹麦的尝试,颁布了一部实际上等于并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宪法。在新宪法中列明了这么一条对德意志人的民族情感起刺激作用的条例:“石勒苏益格是丹麦版图上不可分割之一部”,当地的德意志人拒绝向丹麦国王宣誓效忠,转而向德意志邦联议会求援。
德意志邦联议会与各邦的民族主义者也认为这是一个“民族荣誉”的问题,要求用武力将两公国从丹麦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德意志的领土。各类舆论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对丹麦新宪法进行猛烈抨击,各种政治力量纷纷呼吁用战争解决问题。一时间,民族主义浪潮席卷整个德意志邦联,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的各地民众纷纷举行抗议活动,反对丹麦的非法兼并行为,要求德意志邦联进行直接军事干涉。
1863年11月,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颁布了适用于丹麦王国与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全国宪法》(Gesamtstaatsverfassung)。该宪法违反了1852年《伦敦协定》中石勒苏益格公国与荷尔斯泰因公国彼此不可分割的规定。1863年12月,德意志邦联派遣萨克森公国与汉诺威王国军队进驻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在德意志民族运动的推动下,自由派的弗里德里希·冯·奥古斯滕堡亲王自称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爵。
1864年1月17日下午,普奥两国在柏林威廉街正式签订同盟协议,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此前一天,普奥两国联合向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发出最后通牒,限丹麦48小时内宣布刚刚公布的新宪法无效。英国、法国曾威胁进行干涉,但在奥托·冯·俾斯麦一系列的外交游说下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俄罗斯由于在镇压波兰起义的过程中曾受到俾斯麦的支持,对普丹战争也持默许态度。1864年2月,普奥联军攻入石勒苏益格,战争爆发。
战争经过
第一次战事
1864年2月1日,战争打响,普奥联军约6万多人,携带158门火炮在普鲁士王国大元帅弗兰格尔指挥下,越过什列斯维希边界,从普伦(Plön)向埃肯弗德(Eckernförde)进军。丹麦士兵约3.8万人,277门火炮集结于施莱湾(Schlei)与特雷讷河(Treene)的沼泽洼地之间的地峡。缺乏训练的丹麦士兵面对久经沙场的普鲁士军队,在获胜无望的形势下,2月6日,杰梅茨中将指挥的丹军在未坚守住什列维希附近的达涅维尔克阵地后,趁着夜色经弗伦斯堡,撤到久别利城附近的设防阵地上,其部分兵力撤向日德兰半岛北部,以防守弗列杰里西要塞。普奥联军距离开战不过三周时间,已经深入日德兰半岛;3月初,普奥联军包围了弗列杰里西,3月13日,丹麦舰队在留根岛附近击败普鲁士王国分舰队
迪伯尔战役
1864年4月中旬,普奥两国军队已控制了丹麦的所有军事阵地。4月18日,普奥两国军队对丹麦军队所在的迪伯尔战壕发起猛攻,并进行了长达六个小时的重炮轰击。经过四个小时的恶战,丹麦军队的六条战壕被攻克。普鲁士损失了1201人,而丹麦伤亡多达4816人,其中阵亡大约有1700人。期间,丹麦一年前刚成立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当时称为“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的志愿人员在这场战斗中首次开展救护行动。最后,丹麦军队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撤退至阿尔斯岛并构筑防御工事。
多国调停
鉴于战事的扩大会动摇欧洲大陆的战略平衡,进而威胁到英国利益。英国决定出面调停。4月25日,英法海底隧道俄及各交战国代表在伦敦开始和谈。5月9日,丹麦舰队在格利戈兰德岛附近击败奥地利分舰队。1864年5月12日,在英国的斡旋下,普、奥、丹三国派代表坐到了谈判桌旁,开始进行停战谈判,并订立了有效期到6月26日止的停战协定。谈判期间,丹麦方面一度推出数个妥协方案,但由于普、奥两国坚持丹麦必须无条件放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谈判无果而终。
阿尔斯岛战役
6月29日凌晨2点,2500名普鲁士王国士兵分乘163艘船只从索特鲁普斯科夫横渡阿尔斯海峡。丹麦军队在凯尔半岛展开抵抗,但阿尔斯岛的防御力量过于薄弱且组织混乱。凌晨2点45分,丹麦铁甲舰“罗尔夫·克拉克”号抵达战场,暂时阻止了普鲁士军队的增援行动。但此时已有约5000名普鲁士士兵登陆阿尔斯岛,丹麦守军陷入苦战。“罗尔夫·克拉克”号舰长判断战局已无法挽回,遂指挥铁甲舰执行丹麦军队的撤离行动。丹麦军队于5点30分放弃阿尔斯岛防御,边战边退至凯格纳斯半岛。随后数日内,丹麦军队通过海运撤离;7月1日,最后一批丹麦士兵撤离凯格纳斯。7月中旬,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整个日德兰半岛。此役丹麦军队阵亡、受伤或被俘共计3148人,普鲁士军队损失372人。丹麦国内陷入恐慌与绝望,随即请求停战,7月16日,订立新的停战协定。阿尔斯岛战役成为普丹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普奥联军(6万多人,158门火炮)在普鲁士王国大元帅弗兰格尔指挥下,于2月1日越过什列斯维希边界。英法俄拒绝支持丹麦的领土要求,因而丹麦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境地。2月6日,杰梅茨中将指挥的丹军(3.8万人,277门火炮)在未坚守住什列维希附近的达涅维尔克阵地后,经弗伦斯堡,撤到久别利城附近的设防阵地上,其部分兵力撤向日德兰半岛北部,以防守弗列杰里西要塞。3月初,普奥联军包围弗列杰里西;4月18日,实施强击,夺取了久别阵地。4月29日丹麦军队放弃弗列杰里西,退到阿利斯岛和菲英岛。丹麦舰队与3月13日在留根岛附近击败普鲁士分舰队,于5月9日在格利戈兰德岛附近击败奥地利分舰队,但这些胜利都未能影响战争的结局。4月25日,英法海底隧道俄及各交战国代表在伦敦开始和谈。5月12日,订立有效期到6月26日止的停战协定。但和约谈判则毫无成效。6月29日普奥联军重新开始进攻,到7月中旬为止占领了整个日德兰半岛。7月16日,订立新的停战协定。
战争后期
1864年8月,交战国在维也纳商定和平条款,丹麦国王必须放弃两个公国,并将所有权利割让给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奥托·冯·俾斯麦亲自前往维也纳参与谈判。在邻近维也纳的森布伦宫(Schonbrunn),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威廉一世讨论获胜国怎么处理战利品,而雷希贝格和俾斯麦也都在场。奥地利准备将所有的战利品也就是两个公国都交给普鲁士王国,条件是普鲁士要捍卫奥地利在意大利的行省威尼斯共和国;此外,在特定情况下,普鲁士应当援助奥地利夺回米兰和伦巴第大区。
1864年10月30日,丹麦被迫签订《维也纳和约》,《和约》规定:“丹麦正式放弃石勒苏益格、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三公国,将其交给普奥两国处置。”奥地利占领了远离本土且隔着普鲁士的荷尔斯泰因,为普鲁士挑起对奥战争提供了借口。
战争结果
丹麦将荷尔斯泰因、石勒苏益格分别交给奥地利和普鲁士管理。奥地利占领了远离本土且隔着普鲁士王国的荷尔斯泰因,为普鲁士挑起对奥战争提供了借口。丹麦统治的面积减少了40%,人口也从260万人减少到160万人。丹麦还需向普鲁士与奥地利支付2000万达勒的战争赔款。丹麦在战争中的总伤亡人数达14460人,其中3151人死亡;普鲁士方面伤亡3356人,其中1048人死亡;奥地利则伤亡1164人,其中671人死亡。
战争后续
普鲁士取得第一场王朝战争的胜利后,奥托·冯·俾斯麦立即展开多边外交,试图孤立奥地利。为稳住英国,俾斯麦主动提出与其结成关税联盟。俄罗斯由于对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临阵倒戈的背叛行为耿耿于怀,此时更倾向于支持普鲁士王国。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亲自游说下,对普奥相争表示中立,实际上则希望两败俱伤,法国能够从中渔利。明确了三大国的立场后,俾斯麦利用意大利希望从奥地利手中夺回威尼斯共和国的心理,向其提出普意结盟对奥作战的建议,双方一拍即合。因此,尽管普鲁士的崛起意味着将打破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均势格局,但各国却在利益纠葛和奥托·冯·俾斯麦的周旋下选择了袖手旁观。1866年6月,普鲁士在做足准备后将军队开进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挑起普奥战争。
1866年6月,普鲁士王国在做足准备后将军队开进了荷尔斯泰因,挑起普奥战争。7月,普奥双方在萨多瓦展开决战,奥地利军队大败。8月,在英国的调停下,双方签订了《布拉格和约》。和约规定:德意志邦联解散,奥地利不得插手德意志事务;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并入普鲁士;奥地利赔偿普鲁士的战争损失并同意普鲁士吞并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10月,奥地利与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和约,将威尼斯共和国交还意大利。1867年,普鲁士领导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将莱茵河以北的德意志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纳入统一的版图之内,从而使普鲁士的领土面积扩展至34.7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00万人,只有受法国支持的南德四邦即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特尚游离在联邦之外。
奥地利则形成了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君主制。原先设想的南德意志联邦并未结成,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大公国则与普鲁士王国缔结了军事协定,加强与普鲁士乃至北德意志联邦的联系。
战争影响
丹麦
1864年的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中,丹麦大败于德意志军队,失去了石勒苏益格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并割让了劳恩堡地区。此战遏制了丹麦对外扩张的野心,使丹麦领土面积锐减,从欧洲大国降级为实质意义上的小国。丹麦自此调整了对外政策,从之前对欧洲政治博弈的跃跃欲试转变成彻底的偏德中立,也就是不与德国的敌人结盟的中立,开始倡导以国际法而不是以力量去管理国际关系。
德意志
通过这场战争,普鲁士王国在统一德意志的路上迈出了实际的第一步。使普鲁士、奥地利间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管理权上产生新的摩擦。导致了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之后的德意志邦联的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囊括了美因河以北全部德意志领邦国家的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还积极鼓动其他领邦加入。奥地利则形成了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君主制。原先设想的南德意志联邦并未结成,巴伐利亚州、符腾堡和巴登大公国则与普鲁士缔结了军事协定,加强与普鲁士乃至北德意志联邦的联系。之后,普鲁士王国又经历了普法战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使德国由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王国发展为一个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
战争评价
《德意志 铁与血的历史》一书中写道:历史上这场所谓的普丹战争根本不能算是战争,打了一年不到,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重要战役。对奥托·冯·俾斯麦的统一战争来说,普丹战争不过是俾斯麦给奥地利精心编织的一个套。(《德意志 铁与血的历史》评)
埃米尔·赖希(Emil Reich)在《现代欧洲的基础》中写道:普丹战争的胜利,从军事角度来看,这并不是普鲁士的荣耀。普鲁士王国在奥地利的帮助下对弱小的丹麦采取行动,即使取得重大胜利,也几乎没有任何特别的荣耀。普鲁士军队在1864年并没有表现出她在另外两场战争中所具有的优势。普丹战争是俾斯麦的胜利,因为他采用深思熟虑的策略,使奥地利卷入进来,并与奥地利相互妥协,从而引发第二次战争。(《现代欧洲的基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