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封城(别名:启封故城),是春秋初年郑国之君郑庄公修建的古城,以“启拓封疆”之意而名为“启封”,位于今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东南2.5公里的古城村。
启封故城始建于春秋郑庄公时期,战国时期属魏,秦昭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秦军攻启封。西汉刘启元年(前156年)刘启即位,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故“启封”改称“开封”。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置开封郡,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设开封县,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开封县治所移至汴州(今开封市),古城废,后人称废城为“南开封”。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改道经陈留郡及开封市附近入淮,自此开封不断受到黄河侵袭。启封故城,在几次较大的水患中被淹,此后启封故城逐渐废弃,沦为今日的古城村。从春秋战国到唐前后历经1400余年。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启封故城的部分遗迹。1986至1987年,开封文物工作队在古城村附近探明了启封故城遗址。古城呈一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不规整的梯形。其东墙长1105米,西墙长965米,南墙长710米,北墙长550米,四墙全长3330米左右。启封故城现存城墙残垣高约7米,宽30-50米不等,长158米。残垣虽因年代的久远而侵蚀毁损,然而夯筑城墙时留下的夯层、夯窝和柱洞至今仍清晰可见。
启封故城不仅历史悠久,还是七朝古都开封的前身,又是中华望族郑姓的发源地。启封城对研究开封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实物资料。1986年,启封故城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启封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启封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命名
根据《开封府志·沿革》的记载,启封城是由郑庄公所筑建,其命名寓意着开拓疆土。然而,到了西汉刘启刘启时期,为了避讳皇帝的名讳,人们开始称“启封”为“开封”,即“京师开封市,其城本郑庄公所筑”。这便是历史上启封之名为何会突然变更为“开封”的缘由。而其直呼“开封”的历史,已逾两千年。在宋代以前史书上所指的“开封城”均为“启封城”。
李旦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开封(启封)县治移至汴州(今开封)城内,与原本就设在汴州城内的浚仪县同城而治,由此形成了浚仪、开封两县同城而各有所辖的行政建置格局。
历史沿革
朱温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于开封称帝,擢升汴州为东京汴梁。今日的开封城,在公元907年之前曾名大梁、开封市、汴梁等,朱温赐其“开封”之名,迄今仅千余年。而启封故城,位于朱仙镇东南约3公里处,自郑庄公至唐睿宗,屹立于此1400余年。
启封故城历史悠久,位于今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东南2.5公里的古城村,始建于春秋郑庄公时期(公元前743年—前701年),以“启拓封疆”之意而名为“启封”,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属魏,秦昭襄王三十二年(前275年)秦军攻启封。西汉刘启元年(前156年)刘启即位,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故“启封”改称“开封市”。
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置开封郡,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设开封县,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开封县治所移至汴州(今开封市),古城废,后人称废城为“南开封”。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改道经陈留郡及开封附近入淮,自此开封不断受到黄河侵袭。启封故城,在几次较大的水患中被淹,此后启封故城逐渐废弃,沦为今日的古城村。从春秋战国到唐前后历经1400余年。
关于启封的记载最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的《云梦秦简·编年纪》,此简中详细载有“(秦昭襄王)三十二年,攻启封”。据宋·吴曾《能攻斋漫录》载,“京师开封市,其城本郑庄公所筑,昔卫之水有浚,浚之地有仪封人,掌仪地之封疆,郑人而城焉,此其始也”。启封城的具体位置,清人顾祖禹《读史方兴纪要》卷四十七对此考证曰:“开封废县,在(开封)府南五十里,魏邑也。”关于启封的历史记载,宋人王复斋的《钟鼎款谈》收录有“启封镫”,其铭文为“启封一斤十二两一十二铢容一升”;1975年辽宁普兰店区的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了“启封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编年记》中载:“秦昭襄王卅二年攻启封。”足见启封城历史之悠久。秦昭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秦攻大梁(今开封市),韩国派暴鸢(yuan)领兵救大梁,秦军在大梁城下破韩军,斩首4万,暴鸢领残兵逃入启封城内。胡亥二年(公元前208年)刘邦率军西进,攻下陈留郡(今祥符区陈留),与秦将章邯军相遇。刘邦击败秦军,秦将王贲(ben)逃入启封城内。两次战争中,启封城均牢不可破。可见,启封城在2000多年前已经是战略要地。
在唐以前的1400余年中,启封城不仅是春秋时期郑国东北边陲的重要战略要地,而且还是春秋时期建的第一座城邑。进入战国时期,启封城属魏,成为首都大梁城的南大门,不仅军事、经济、文化十分发达,而且还是通往魏都大梁城的重要交通要道,自秦汉以来一直为开封县的治所。自李旦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开封市县治移至汴州(今开封)城内,与原设在汴州城内的浚仪县同城,从而形成浚仪、开封二县同城而各有所辖的建置。而启封故城从唐贞观年间以后久无修葺,逐渐荒废。北宋中期著名诗人梅尧臣,在其《过古开封城》诗中描述:“荒城临残日,鸡犬三四家。岂复左阡陌,但问新水蛇麻。颓垣下多穴,所窟狐与蛇。绿营堕箭镞,青血为土花。”
发现遗迹
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启封故城的部分遗迹。1986至1987年,开封文物工作队在古城村附近探明了启封故城遗址。
建筑布局
启封故城呈一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不规整的梯形。其东墙长1105米,西墙长965米,南墙长710米,北墙长550米,四墙全长3330米左右。启封故城从唐贞观年间以后,久无修葺,加上无情的黄河泥沙,使故城几乎荡然无存,如今只剩下西墙的一段百余米残垣任人凭吊(其它三面城墙均於埋地下数米之深)。经测量部分城墙残垣高约7米,宽30-50米不等,长158米。残垣虽因年代的久远而侵蚀毁损,然而夯筑城墙时留下的夯层、夯窝和柱洞至今仍清晰可见。
启封故城现存城墙均采用夯土版筑而成,夯土呈黄褐色,质地坚硬纯净,夯土层次分明,层厚约8~20厘米,每层夯面皆密布夯窝。大致可分为两种:城墙上层的夯窝呈圆形浅平底,排列稀疏,直径9厘米左右;城墙下层的夯窝呈底小夯窝,排列密集,直径4~5厘米,城墙墙基距地1.5米深左右,其下为纯黄大沙层,即自然生土层。从城墙下层的夯窝、夯层厚度和夯筑方法来看,与郑州商城的城墙筑方法较为相似。另外,从残垣的横断面观察,可以看出城墙外侧有贴筑痕迹,证明后代在原有城墙基础上进行了加高和增补。
启封故城西、南、北三墙发现了三处缺口。其中西墙的缺口宽约30米,联系在缺口处距地表1.5深处发现的零星路土和北魏墓砖志文“……开封城西门西二百步横道北五十步......”可确定此缺口即故城西门遗址。而南、北二墙探明的缺口分别宽约60米和150米,不足以确定城门的具体位置,由于东墙恰巧穿过古城村,探孔间距较宽,无法确定是否有城门或城门的具体位置。
出土文物
启封故城地势较高外西侧,为大片的古墓区,尚可发现有部分古墓被盗的痕迹。在发掘启封故城的过程中,文物工作者重要的发现就是在其西南角老潭寨村发现的一方北魏墓砖,长36厘米、宽17.7厘米、厚8.8厘米,这不但确定了启封故城的位置,而且揭示了荥阳郑氏的秘密 。据当地村民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此地大规模深翻土地期间,在墓区可拣到有当地俗称的“裤衩币”,即战国大梁的铲形币,以及石、铜镞和人骨残骸。
启封故城地面的残垣上部,散布有大量古代陶片。陶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灰色夹砂陶,陶胎较薄,纹饰以绳纹居多,方格纹次之。陶片的陶质和纹饰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另一种为汉代陶片,陶胎较厚,浅灰色,纹饰以素面磨光居多,弦纹、绳纹次之。
保护措施
1986年,启封故城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启封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启封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要意义
启封故城不仅历史悠久,还是七朝古都开封的前身,又是中华望族郑姓的发源地。该地对研究开封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