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淮深(831年890年),字禄伯,唐朝末年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哥哥张议潭的儿子。
咸通八年(867年),张淮深接手归义军军政大权。872年,张议潮去世,张淮深继任归义军节度使。然而,朝廷始终未授予他节度使旌节,直至888年,他才终于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牌节度使。大顺元年(890年)二月二十二日,张淮深在归义军内部变乱中遇害,终年59岁。
人物生平
831年,张淮深出生。大中七年(853年),他担任沙州刺史,随后官至伊西等州节度使兼司徒。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入朝并留居长安,沙州归义军的军政大权交至张淮深手中。接过归义军大权后,张淮深为了取得唐王朝的认可,多次派人向唐朝请求授予旌节。然而,唐朝因对归义军心存猜忌,并未授予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的官位。因此,尽管张淮深四处出击、力求立功以获旌节,却始终未得到唐朝的有力支持。
872年,张议潮去世后,张淮深继任归义军节度使。他在任期间,多次击败甘州回鹘。后世,在敦煌文书中有张淮深变文就是记载张淮深的英勇事迹的。干符三年(876年),高昌回鹘攻陷了张淮深所管辖的伊州区(今哈密市),此后张淮深的势力逐渐衰落。光启三年(887年),张淮深派遣第三批使者入唐请求授予旌节,唐朝依旧未予准许。张淮深屡次请求却屡遭拒绝,显然是朝廷对沙州归义军失去了信任,这引发了瓜、沙内部的不满。文德元年(888年)十月,天宝最终授予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旌节,然而此时归义军内部矛盾已然激化。大顺元年(890年)二月二十二日,张淮深在归义军内部变乱中被杀,终年59岁。
家属成员
人物死因
尽管唐政府在文德元年(888年)授予张淮深节度使旌节,但这并未改变他的政治命运。大顺元年(890年),张淮深及其六子突然遇害。其死因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只能从文人张景球所撰的《张淮深墓志铭》中略窥一二。因此,学者们对张淮深的死因各执一词,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早年,藤枝晃依据节度使的前后更迭关系进行推测,认为张淮深与索勋多年相争,最终索勋暗杀了张淮深并出任节度使。不过,藤枝晃并未为这一推论提供确凿的证据。此后,向达鉴于索勋于景福元年(892年)被唐朝任命为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断言“作乱者即索勋其人也”。苏莹辉亦持类似观点,认为张淮深之死,“索勋之嫌疑最大。”
1982年,孙修身从敦煌莫高窟148窟前室的供养人题记入手,否定了索勋是凶手的说法。孙修身结合《新唐书·僖宗纪》以及《斋文》中的相关记载,推测张淮深之死与唐王朝有关。他还进一步推测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杨复恭弄权,以唐王朝名义赐死张淮深,或直接派兵镇压致其死亡;二是唐王朝假手其他方镇势力、军事集团,或者张淮深部下的叛逆者将其杀死。
在孙修身发文后不久,李永宁先生撰文否定了其看法。李永宁先生从《张淮深墓志铭》中“竖牛作孽,君主见欺”的典故入手,认为“竖牛作孽”是不肖之子造作事端,残害兄弟,祸乱家室之意。同时,他结合张淮深急于请节之事,认为只有张淮鼎能迫使张淮深急于取得唐政府授予的合法身份。所以李永宁认为,“中央受蒙蔽不授淮深旌节,淮鼎以突袭手段杀淮深一家夺取瓜沙归义大权,就是《墓志铭》‘竖牛作孽,君主见欺’的真实含意。”后来,李军也由此典故入手,推测大顺元年(890年)唐政府可能任命张淮鼎为沙州刺史,他借机发动政变取代了张淮深。
1988年,邓文宽发现敦煌市文献《张淮深修功德记》一文中,在夫人颍川陈氏之后提及延兴和延嗣二人,但这二人的名字并不见于《张淮深墓志铭》,说明他们没有一同遇难。于是他推测二人是张淮深的庶子,并指出“竖牛作孽”的特点是杀害兄弟、逼死父亲,并且在作乱后扶立他人继位。所以他认为“张淮深的儿子张延兴、张延嗣杀死了张淮深和延晖、延礼等六兄弟及张淮深夫人颍川郡君陈氏,然后扶立张淮深的异母兄弟张淮鼎主政”。李丽也大体赞同邓文宽的观点,并指出张淮鼎可能是幕后的教唆者。吴格言根据《下女夫词》指出,张淮深可能偏爱小儿子爱新觉罗·延信或延武,甚至计划任命其为接班人,从而为大顺元年(890年)的悲剧埋下了隐患。冯培红则据延绶、延锷的官名,认为“张淮深的嫡子们不断加官晋爵,这可能引起了庶子们的不满,导致父子仇怨、兄弟阋墙,最终被他人所利用。所以在张延锷被加官后的第四天,就发生了流血政变”。
1988年,钱伯泉也撰文否定了索勋是凶手的说法。钱伯泉指出,索勋死后仍然受到沙州归义军统治阶层和百姓的尊重,这说明他既没有篡权,也就没有被李氏家族杀害。同时他根据《陇西李府君再修功德记》碑文中“剿毙”“内外肃清”等记载,推测张淮深之死与以张文彻为首的内部反对势力以及甘州回鹘的进攻有关。
此外,孙修身在提出张淮深之死与唐王朝有关的观点被推翻后,也持内外合势杀死张淮深全家说。他认为,“竖牛作孽”四字不足以作为推测张淮深死于其子或张淮鼎之手的证据,因为此典故已演绎出许多词,如竖子、竖宦、竖儒等,其含义已更为宽泛,并非仅局限于兄弟之间。同时他结合甘州回鹘叛复无常之事,推测可能是甘州回鹘和西进的强蕃李茂贞等与沙州归义军内部叛逆内外合势,杀死了张淮深全家。朱悦梅也持相同意见,她认为事变的发生距张淮深二度征伐甘州回鹘仅有六年,二者之间的矛盾尚未化解。并且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甘州回鹘势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对张淮深的战争以报前仇,实在情理之中。
总之,虽然学界对于张淮深之死的凶手没有一致看法,但基本可以否定与索勋和唐王朝有关的说法,而内外合势说目前来看则略显证据不足。因此,目前有观点认为张淮深之死可能与其子延思、冯延巳及张淮鼎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