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Drum-shaped Bearing 岩石),别名门墩、门鼓子、石鼓、圆鼓子、石镜等,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其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
相传抱鼓石由鼓演变而来。抱鼓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徽派建筑聂氏宗祠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螺蚌抱鼓石”。另一种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门(正门或二门)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如意抱鼓石”。抱鼓石具有三种功能,作为承托和稳定门板门轴、加固或安装门槛的一个构件,有利于防止门板受外力晃动,增强门框的稳定性,起到联系门槛的作用;和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整体的装饰效果,以增强美感,有祈福、吉祥、玉貔貅等装饰作用;显贵的门第形式,是标志建筑居所拥有者社会、经济、政治等级和地位的象征。抱鼓石的雕饰纹样主要有瑞兽祥云、花鸟虫鱼和器物什锦等。
抱鼓石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其蕴含儒家礼制的文化观念;“非贵即富”的门第象征;平安、吉祥的物化表现;生殖崇拜的文化寓意;天圆地方的象征意蕴等。
历史
抱鼓石源远流长,相传抱鼓石由鼓演变而来。《礼记·明堂位》记载,“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鼓在古代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是打击敌人、驱除食肉目的号角和武器,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由于鼓具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越击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在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说明在中国古代击鼓就已经成为两阵对垒呐喊助威、震慑敌方的符号。在明清两代衙门口设鼓就是为了“击鼓升堂”用的,这里击鼓的目的就是传声。而鼓在古代亦是法事专用乐器,具有驱邪避灾的法力意义,因此置于诸如宅门、佛寺聂氏宗祠之所也是情理之中。在西安市地区所发现最早的门枕石是1321年—1323年(元代至治时期),其造型仅仅是一对长方体石墩,中间部位有横槽与海窝,侧面有竖槽,上无纹饰。从刻文内容可以看出为当地人施于寺院使用,以求吉祥平安。在门枕石上雕刻纹饰,似乎更早。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452年—465年(拓跋濬)皇后陵墓的门枕石,其外侧就凿成虎头之样。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抱鼓石位于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遗物。另外还有唐代的翼兽(存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存妙应寺)。北京抱鼓石的发展与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抱鼓石发展的鼎盛期。清亡之后,宅第规模等级限制取消,不少官僚、军阀、富户在新建、改建宅第时更不会受封建礼制限制,于是就有了数量可观和迥异不同的抱鼓石遗存下来。
形态构成
抱鼓石俗称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镜等。《营造法式》称为“砷石”,《中国文物考词典》解释为“用于抱框下其固定作用的竖置的扁鼓形石雕”。抱鼓石为门枕石的一种,一般放置于大中型宅院、衙门、寺庙等建筑大门入口的两侧,以成双成对、对称组合的形态出现,上刻有寓意吉祥的纹饰图案,因为它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是传统宅门底部上承托和加固门扇、门轴、门槛的一个功能性构件,也是稳定大门的装饰构件。抱鼓石有方、圆两种造型,其形态一般由轴底、基座、锦铺和主体四部分组成,轴底一般为无装饰的长方体石块,上部凿有凹槽(海窝)供安装门扇回转轴之用;基座样式多为雕饰精美的须弥座,由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等部分组成,须弥座上部为三个下垂倒三角形的锦铺,上刻有夔龙、凤凰鸟、蝠捧寿、太阳花、寿字纹等吉祥纹饰,其内容之精彩绝不逊色于鼓身团花,锦铺边刻“富贵不断头”或卷草纹等连续纹样以收边;主体部分形式内容更加丰富,为了让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工匠们通常在“鼓”上大作装饰文章,鼓面纹样多是雕刻瑞兽、螭龙、花鸟、绶带等浮雕图案,其意境文采生动,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未来理想的追求,鼓身顶端多雕趴狮、卧狮和蹲狮,姿态各异。
分类
抱鼓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徽派建筑聂氏宗祠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螺蚌抱鼓石”。另一种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门(正门或二门)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如意抱鼓石”。“如意抱鼓石”较为对称整个造型浑然一体,也有只剩一个仿锥鼓与方巾组成半个如意形的依柱式抱鼓石。据《营造法式》,将圆鼓上部雕成狮研形者,叫拉狮神或挨狮神。抱鼓石材料一般有石制和木制(如泰顺筱村黄氏宗利门口的木制抱鼓石)两种。
螺蚌抱鼓石
螺蚌抱鼓石分为两部分,下部为基座,上部为抱鼓石。造型整体对称,抱鼓石的起势呈现出突兀向外的状态,犹如背负着外壳的螺的外形,故此得名为“螺蚌抱鼓石”。抱鼓石高103.6厘米,是螺蚌式抱鼓石的代表,鼓面和底座无过多雕刻,整体造型删繁就简,流畅的外轮廓线条,构图饱满大方,沉稳厚重。
另一抱鼓石高为112厘米,鼓面螺纹深刻,线条清晰有力,有着严谨的数理比例差,易产生安定、庄重的效果。承托件上雕着精美的兰花,而对称式的构图使兰花的形象不显呆板,花朵或含或放,枝条蜿蜒遒劲,给人雅致之感,兰花寓意长寿,体现了主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心境。底座的花和叶都被雕刻成正面形式,但都不显得呆板。叶片柔美,似随风而动。整个画面除主体外没有其他饰物,空白的位置雕刻出凹凸不平之感,看上去像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花束上。
如意抱鼓石
如意抱鼓石分三段:下部雕建花座,中间如意式承托件,也有中间为由横放的仿椎鼓两只结合下部方形锦巾而形成如意形状。竖立的圆鼓构成如意抱鼓石的上部,这类抱鼓石的顶部通常雕有卧狮。“如意抱鼓石”造型上体现出对称的美感,整体造型浑然天成,也有依柱式抱鼓石是用仿锥鼓一只与方形锦巾组成半如意形。如意式抱鼓石的雕刻题材多样,更具有观赏性。抱鼓石高约78厘米,鼓面上的神兽栩栩如生,圆眼、两耳直竖、嘴巴微张,神兽的头转向后方,头微微向下,尾朝上卷起,作吐水激浪状,腿部粗劲,肌肉发达,神态严肃,身体强健有力,身上鳞片排列整齐,雕刻细致。底座雕刻木芙蓉,芙蓉花又名木芙蓉、地芙蓉、木莲,属锦葵亚科。花形大而美丽,生于枝梢,单瓣或重瓣。因其与“富荣”谐音而成为传统吉祥纹样。整个抱鼓石构图清晰饱满,疏密得当。
另一抱鼓石高约82厘米,抱鼓石承托件为石狮,头部微侧,脑门凸显,耳朵卷曲,牙齿平整。石狮造型可爱,神态悠闲,呈蹲坐式。造型特点在夸张狮子头部同时,缩小了狮子的身躯和四肢,狮子少了威严之势,倒像是被驯服的宠物模样。底座正面雕刻莲花和童子,莲是盘根植物,其枝叶繁荣茂盛。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形象雅洁,常以之喻君子,因而成为受世人喜爱的吉祥纹样。莲花在榆次老城抱鼓石中是以谐晋“连”字而出现的与童子鲤鱼合称“连年有余”,有连生贵子,世代绵延之意。底座侧面分为两个部分,一侧雕刻出马奔跑的姿势,后蹄着地,前蹄抬起,马身体健壮,鬃毛刻画流畅,椭圆身直立,眼睛突起,嘴微张,马尾蓬松垂于身体左侧。另一侧山羊前蹄抬起,后蹄着地,尖上有长角,两耳侧立,眼睛为杏仁状,胡须较长,尾短小向上翘,雕刻手法熟练,构图完整,线条生动准确。
功能
抱鼓石并非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一组有机的构件,用以支撑两扇门板使大门板门扉能够稳定地直立与转动。具体功能有三点:
1.功能构件,是作为承托和稳定门板门轴、加固或安装门槛的一个构件,有利于防止门板受外力晃动,增强门框的稳定性,起到联系门槛的作用。另经枕石垫高后还可以防水防潮。外部抱鼓石主要是承担着大门板的平衡重功能,以其前倍阳的重量来平衡板转动时拍的重力。
2.和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整体的装饰效果,以增强美感,有祈福、吉祥,玉貔貅等装饰作用。
3.显贵的门第形式,是标志建筑居所拥有者社会、经济、政治等级和地位的象征。其集中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礼制文化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封建门第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达官显贵们把抱鼓石演变成为了权力和富贵门第的象征。抱敲石是具有中国宅门特色的建筑装饰小品,可以作为大宅门的标志物。
雕饰纹样
抱鼓石雕饰纹样内容丰富。从题材上分主要有瑞兽祥云、花鸟虫鱼和器物什锦等。瑞兽祥云中狮子题材占抱鼓石中的大多数。狮子,《尔雅·释兽》释作“狻麑”,刘保时为疏勒王所献,随着佛教东传,狮子被推崇为灵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后作为镇邪迎吉的神兽常见于隋唐石刻造像,宋元明清诸代亦用于陵墓雕刻。在抱鼓石上雕刻狮子,当源于同一造型母题,人们借用它凶猛的形象以显示主人的威势、权利与富贵。从图片资料来看,抱鼓石在装饰手法上多数都选择狮子,南方抱鼓石多在鼓面雕刻高浮雕的狮子,如“三狮戏球”、“四狮同堂(四世同堂)”、“五狮护栏(五世福禄”等图案,北方抱鼓石多在鼓身顶端雕刻有站狮、蹲狮或卧狮;花鸟虫鱼题材更为广泛,如“连年有余”、“鸳鸯戏水”、“喜上眉梢”、“松鹤延年”、“吴牛喘月”、“五福捧寿”等。有的浮雕上描绘着牡丹、荷花、芙蓉、向日葵属以及如意纹、卷草纹、祥云等纹样,表达着福寿吉祥的寓意,是花好富贵的象征;有的则以腊梅树、佩兰、松竹等题材表现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气节和孤傲清高。宗教艺术中的莲花纹,原本是佛教文化中的主要纹样,在抱鼓石雕饰中也是常见题材,比如串枝莲、折枝莲等;器物什锦主要以铜鼎、玉器、象牙组成,并衬以琴、棋、书、画及绶带点缀,组合随意性较大,常见的题材有“平升三级”、“翎顶辉煌”、“青云直上”等,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高雅博学的标志之一;另外南方的抱鼓石上还常见形似螺蚌的装饰纹样,据明杨慎《九庵集·卷八十一龙生九子》云:“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故南方徽州和漳州市地区的抱鼓石多在鼓面上做旋状螺纹。
由于抱鼓石服务的对象多是官员、富商、地主、文人之家,因此他们在艺术风格、内容要求及规格大小上也差异较大,很难找到图案和尺寸完全相同的。但总体内容多描绘对功名利禄的向往,纹饰图案多表现对仕途、子孙、长寿的祈盼,如:“状元及弟”“麒麟送子”“指日可待”“连升三级”“马上封侯”“鱼跃龙门”等。这些图案雕饰玲珑精美、栩栩如生,反映了忠孝节义的传统思想,表达了人们祈求福寿康宁的求安观念。
文化意义
儒家礼制的文化观念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核心。按照“礼”的要求,不同身份和不同地位的人必须遵循不同的行为规范。儒学经过诸多历史阶段的变迁,形成一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给中国古代的一切生活领域包括建筑领域以持久深刻的影响。在北方晋商大院宅门的建筑构件中,到处流露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宣扬,这些构件不仅给单调的空白入口增添了精美的色彩和形象,其别具匠心的雕刻装饰,还使人们在感官上获得美的愉悦,更在精神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南方徽州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逐渐营造出一系列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徽派建筑,徽州建筑中随处可见的精美装饰构件,也无不打上了中国儒家礼制文化的烙印。
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礼制文化对官员府第宅门的等级、品级以及门前设立抱鼓石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清律例》明确规定:“一二品正门三间五架,三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可见明清时期明确规定了官员宅第大门的等级规范,品级不同宅门的间架也不同,于是相应的门户的大小也有所不同。门户越大,相应的门枕石也越大。为了达到大尺寸门扇的形式及功能,必须加大门槛外侧的抱鼓石的体量。明清时代,皇族或官府的门前摆放狮子形的抱鼓石;高级武官的门前摆放圆鼓上有狮子的抱鼓石,低级武官的门前摆放圆鼓形有兽吻头的抱鼓石;高级文官的门前摆放箱形上有狮子的抱鼓石,低级文官摆放箱形有雕饰的抱鼓石;大富豪的门前摆放箱形无雕饰的抱鼓石,富豪则用石制抱鼓石,而对于普通民宅,则只能用木质门墩来代替了。
“非贵即富”的门第象征
在封建礼制文化和等级制度的影响下,“门第”“门户”“门派”等封建思想逐渐滋生,传统宅门的装饰构件抱鼓石也被官宦、贵族们演变成权利和“非贵即富”的门第象征,以及联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参照物。然而,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规制下,抱鼓石只有官宦豪门才能安放,普通市民只配用门墩。明万历年间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就是山西省,由此可见那时江南徽商和山西晋商都是商界知名商帮。至清代晋商已成为中国势力最大的商帮,他们资本雄厚,经营行业众多,贸易地区遍布欧亚大陆,尤其在康、雍、乾时期晋商经贸达到了顶峰。晋商衣锦还乡,修建宅邸、聂氏宗祠,所修豪宅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在北方民居风格中独树一帜。另外,商帮不仅致富经商,还通过“商而优则仕”进入仕途,通过捐银助饷获取官衔,这样不但为经商创造更广阔的空间,而且扩建宅第的等级限制还可以减少。这种经商及捐官政策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的同时也为抱鼓石花落富商大户奠定了礼制基础,从而形成了徽州、山西省一些地区商家大院宅门多有抱鼓石的现象。由此来看,抱鼓石绝不脱离其主人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正如吴良镛所言:“它已经不仅是一种样式,而是植根于生活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居住文化的体现。”抱鼓石已成为官宦、富商家族身份和地位的门第象征符号。
平安、吉祥的物化表现
在抱鼓石的纹饰中,常借助于汉字的谐音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这种方法被称为谐音的比拟,这是中国语言文字特有的现象。如象征权势、富贵的图案,由狮子、麒麟组成,狮子有镇宅驱邪之意。在雕刻中,雄狮右爪下踩着绣球科象征财富、权利,而雌狮左爪下雕有幼狮,取“太师少保”“子嗣昌盛”“世代高官”之意。麒麟象征祥瑞,据《拾遗记》记载,孔子出生时有麒麟在其家里“口吐玉书”,即“麟吐玉书”,由此,麒麟成为孔子的化身。在民俗中麒麟不但能送书,还能送子,演变成与生育有关的吉祥图案“麒麟送子”;象征福、禄、寿的图案,一般由蝙蝠和寿桃组成。“福”谐音“佛”,“鹿”谐音“禄”,鼓面雕刻五只蝙蝠意为“五福捧寿”,雕刻嘴衔如意、铜钱,象征着“大福大吉”寓意,雕刻丹顶鹤、鹿、梧桐和松花意为“鹤鹿同春”。“鹤”与“合”谐音,东西南北天地合起来称为六合,泛指天下。因此,“鹤鹿同春”亦作“六合同春”之意;象征岁岁平安一般由穗稻、松鼠鸡和花瓶构成,“穗”与“岁”谐音,“瓶”与“平”谐音,“鹌”与“安”谐音,雕刻一只插有稻或稗的花瓶,旁边再雕一只鹌鹑,则表示“岁岁平安”;象征多子多寿、子嗣兴旺的“生殖文化”,常借用鱼、瓜、葡萄、石榴和葫芦象征多子。
生殖崇拜的文化寓意
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儒家礼制文化的男根生殖崇拜,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尊君报国思想,其内核是祖宗崇拜和山川崇拜,也就是子孙绵绵不断。而道家思想却对来自远古的女阴崇拜较为推崇。《老子》曰:“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这是对女阴生殖的崇拜,是对母系氏族社会的肯定。儒家男根生殖崇拜的阳刚之气和道家女阴生殖崇拜的阴柔之气,构成了中国特有的生殖崇拜文化系统,它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以鱼莲文化为主题的建筑小品构件抱鼓石,在女阴生殖崇拜的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莲本身有许多祝吉祝祥含义,古人称莲花为花中君子,《二如亭群芳谱》说它“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同生(寓意早生贵子),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故莲花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最美好的吉祥花,早在春秋时代的青铜器上,就出现“双层莲瓣立鹤壶”。其次,莲蓬是植物的子房,在梵语中“莲蓬”与“子宫”就是同一个词。所以印度原始人常用莲蓬象征女阴,以此寄托生殖繁盛的象征,在中国传统宅门抱鼓石雕饰图案中多见莲花。鱼文化在中国出现得更早,早在母系氏族时期,鱼就被抽象成鱼纹出现在半坡遗址的软陶泥纹饰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鱼文化有了更多的涵义。如建筑物上的鸱吻、鱼形月梁、鱼形门钥、鱼形雀替等装饰物,都常见鱼形纹饰。而鱼作为女阴崇拜的象征物,是因为从表象来看,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从内涵来说,鱼腹多子,繁殖力强;以男根生殖崇拜表现抱鼓石的雕饰主要有狮子、螺纹、如意纹等。抱鼓石顶端雕刻趴狮、卧狮和蹲狮,一象征门第富贵;二代表吉祥避邪;三喻祈求多子多福。抱鼓石鼓面雕刻交尾的狮子滚绣球图案,极可能是祈祷宗脉延续的生殖崇拜文化符号。螺纹、如意纹、万字纹即“卍”字实际都是男根的象征。南方抱鼓石鼓面多做旋状螺纹,而北方多做如意纹、万字纹,这些纹饰含蓄地传递着生殖崇拜意念,是地方民居独特的文化符号。另外还有老鼠葡萄、瓜瓞绵绵、蝶抱金丝瓜、鲤鱼跃龙门等,无一不体现子孙昌盛万代绵延不断。
天圆地方的象征意蕴
抱鼓石作为建筑构件中极具特色的结构形式,在传统礼制上不仅彰显主人的尊贵与地位,而且还具有天圆地方的象征意蕴。“天圆地方”在中国传统宇宙观、哲学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这一思想一直渗透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园林、器物、装饰等造物活动之中,形成了“尚圆”、“尚方”的造物观和审美观。《晋书·天文志》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之说;《周礼·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这些观念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其传达的是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后来人们将“天圆地方”这一观念用在建筑上,就出现了一些方圆套用的建筑布局和建筑构件、样式。建筑中的“天圆地方”观,主要表现在方与圆的空间布局和空间造型上,方与圆的空间造型,不仅具有一种空间形式美,而且具有一种追求与宇宙天人合一的意境美。传统民居建筑四合院四面对称建房,院与院之间呈封闭状态,互不干扰,如分块耕种的田地,象征着“地方”;院内居民联系密切,像一个大家庭,体现着团圆的气氛,象征着“天圆”,而摆放在宅门入口的抱鼓石上部所呈现的圆鼓形和下部规则的方形基座正好在造型上暗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圆地方”的理念。抱鼓石的方圆结合,在方与圆中求变化,追求富于情感的自然造型,赋予建筑整体更多的形式美,从而与建筑达到一种和谐与互补,体现出中国人注重与天地环境和谐统一的审美心性。
抱鼓石与“门当户对”
抱鼓石与门簪因为在宅门门面上下遥相呼应,在民间有所的“门当户对”之说。据考证此说法没有文献依据,只是一种根据二者形态特征的民间想象。此说法认为抱鼓石就是门当,而户对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簪、另一种说法是门铺首钹。门椒图是龙生九子的椒图,门钹是指像中间鼓起的圆形乐器钹的门扣手。门簪是宅门中槛上联接连楹的的构件,它分为头尾两部。常见的簪外形是其头部,位于中槛外侧,一般呈方、圆或六角形;其尾部为一扁长榫,穿透中槛与连楹露出榫口,再用小木楔锁住此榫口,这样便将中槛与连楹联接起来。门簪的个数是依据门阔的大小而定的,有2枚的更有4枚的。门簪与户的关联是:古汉语“户”的意思。《说之解字》:“门,闻也,从二户”,另“户,半门曰户”;《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引《字书》云:“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曰门。”再如《礼记·礼器》“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可见古代“户”与“门”不同,古人认为户与门在使用区域上:则室为户,宅为门。故门簪与户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因其即可是“室户”的、也可为“宅门”的连接构件。而抱鼓石则只能位于“宅了”两侧而不能成为“室户“的门枕石,也就是说抱鼓石比门簪更能显示出宅主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抱鼓石为“门当”、门簪为“户对”说不可信,只是附和了“门当户对”这句成语。
成语“门当户对”的字面意思:“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也就是指旧社会联姻双方家庭的官阶相等、地位相称时就叫“门当户对”,故“门当户对”有一层意思就是门第相当。延伸开来,从符号上说:若是如意抱鼓石配螺蚌抱鼓石,圆形门簪配六角门簪,这时就可以说这对新人“门当户对”了。从这一点能反映出,判断两家是否门第般配,看各自宅门的抱鼓石和门簪就可以说明问题了。所以抱鼓石和门簪在中国民间有“门当户对”之说,证明上述二者的确是民间广泛认可的家族身份和地位的门第象征符号。